河南省天中种子有限责任公司
全国客服热线:400-0371-269
电 话:0371-86238701
传 真:0371-86238702
E-mail : tianzhongzy@163.com
地 址: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椿路11号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
玉米褐斑病为玉米专性寄生菌,在寄主的薄壁细胞内寄生。近年来,该病在玉米产区大面积流行,危害十分严重,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。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秸秆大面积直接还田、种植密度增加及气候条件适宜等有关;特别是夏玉米感病高峰期基本与夏季雨热同步,发病轻者结穗小,产量低,发病重时叶片干枯,光合作用降低,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。
一、症状表现
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,在喇叭口期始见发病,抽穗期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。主要危害玉米叶片、也为害叶鞘及茎秆。症状首先表现在顶部叶片的尖端,最初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,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,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沿叶脉形成条斑,多个条斑形成横向病斑带,发病初期叶肉褪绿变黄,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仍保持绿色,病斑透亮。叶片主脉出现1~2毫米的黑褐色斑点。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,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。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,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,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休眠孢子;在叶片正面主脉上黑褐色斑点连在一起,形成黑脉;叶鞘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块,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。茎秆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,常常在感染中心处折断。
二、发病特点
玉米褐斑病的病菌以休眠孢子(囊)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,第二年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,遇到温暖潮湿等适合条件后萌发,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水滴中游动,形成浸染丝,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。7~8月高温、阴雨天气较多,空气湿度大时有利于发病。在玉米8~10片展开叶时易发生病害,12片展开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病。病害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关系密切。
1.病原菌量。土壤中褐斑病病菌数量多,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。
2.营养因素。多年连作地块,耕作层浅,缺少有机肥,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块,造成玉米抗病性降低,病害发生严重。只重视氮肥,忽视磷、钾肥,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。
3.环境因素。夏玉米7~9月若温度高、湿度大,阴雨日较多时,有利于发病。
4.种植密度。种植密度大,田间郁闭、通风透光不良,可导致玉米褐斑病发生严重。
5.虫害影响。黏虫、棉铃虫、玉米螟等害虫发生,可造成大量伤口,为病菌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同时,病虫可直接带菌传病。
三、综合防治技术
1.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组织,并及时深翻土壤,减少越冬菌源。
2.实行轮作。重病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
3.合理密植
玉米定苗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品种特性、土壤肥力和水浇条件,留取合适密度,提高田间通透性。
4.科学施肥
现在推广的玉米杂交种多数为高水肥的玉米品种,其抗病性与土壤肥力有直接的关系。因此,在生长期内要进行必要的追肥与灌水。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测土配方施肥,促使玉米生长健壮,增强抗病性,抑制病害发生,即使受到病害侵染也可很快恢复正常生长。
5.防治害虫
及时防治黏虫、棉铃虫、玉米螟等害虫,减少伤口。田间作业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玉米的机械伤害,以减少病菌侵染。
6.药剂防治
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,及时用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~3000倍液、或20%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、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或12.5%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,每隔7~10天防治一次,连防2~3次。喷药时,要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和叶鞘。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叶面宝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,以提高防治效果。
7、提前预防:
(1)、在玉米4~5片叶期,用15%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,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。
(2)、及时防治:玉米发病时,也可用25%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,或50%扑海因(异菌脲)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、12.5%禾果利(烯唑醇)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。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、磷酸二氢钾、尿素类叶面肥,促进玉米健壮,提高玉米抗病能力。
航星118就是好!省内省外表现都很好,山东菏泽夏播苗期表现苗齐、苗壮,长势好!